职教资讯 网站首页 > 职教资讯 > 正文
■学者论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访谈嘉宾
洪银兴 南京大学党委原书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成员
田德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牛先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乔晗 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与学位部部长、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孙景宇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字经济之所以成为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因为它包含了数据、算力、算法三个全新的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改善民生等,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特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刻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关系。
数字经济是当前阶段新质生产力的综合质态
记者: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什么关系?
洪银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判断,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新质生产力从新动能角度具体表现为新科技、新能源和新产业以及促使这三个方面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产生数字生产力。数字经济是当前阶段新质生产力的综合质态,新科技、新能源、新产业都离不开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以信息和知识的数字化形成的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动力的广泛经济活动。当前世界范围的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新赛道。
数字经济之所以成为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因为它包含了三个全新的要素,一是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二是算力成为继热力、电力、网力之后的新动力,三是算法成为现代科技的新方法。算力越是强大,算法越是先进,数字技术越是尖端,数字平台规模越大、应用越是广泛,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特征越明显。依托数字经济的新质生产力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云技术、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尖端技术领域。数字经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需要迭代升级。强调现代的数字经济就是要求:一方面当前数字经济的应用范围和场景有待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一些瓶颈和“卡脖子”领域如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机器人等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发展新一代的数字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
田德文: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强化这一关系,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新技术支持下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数字经济孕育的新兴产业如共享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数字技术助力传统产业高效绿色转型,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科技创新中的数字技术突破,又可以进一步增强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此外,遵循技术和数据发展规律的融合发展战略,能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创新、融合的新质生产力。
记者:新质生产力怎样改进经济发展形态?
田德文: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力量。先进生产力促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通过技术革新转型,同时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创新驱动下,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引导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变革,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
乔晗:新质生产力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技术革新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在制造业和农业领域的转变尤为明显。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系统的引入,不仅会提升生产效率,还能提升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环境。新质生产力提升经济活动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通过数字平台和工具,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实时、大规模的信息支持,提升了经济主体决策的精确性和时效性。技术应用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提高了市场响应速度,帮助企业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在消费品和服务行业表现尤为突出。新质生产力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引入节能减排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新质生产力不仅提高了经济活动效率,还直接支持了绿色经济发展,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推动了经济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记者: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田德文:新质生产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和高端产业链的塑造,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
乔晗:新质生产力重塑着经济结构,深度革新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在服务业方面,新兴技术的应用引领了一场服务革命,增强了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如金融服务通过数字化变得更加普及和便捷,教育和医疗服务通过在线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极大提升了普及率和效率。新质生产力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对各种社会问题作出更精准的判断和响应,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方面,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已成为常态。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创新和传播,使文化产品的数字化成为可能,通过数字博物馆、在线艺术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丰富了文化互动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新时代文化创新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新质生产力还将极大促进内容创作创新,加快全球文化交流的步伐。
记者: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牛先锋: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上都能体现出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现。一是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衍生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可从总体上提高劳动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人口质量目标的实现。二是有利于改变劳动者就业结构,新质生产力在带动新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将产生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使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是赋能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为做大“蛋糕”提供新动能;二是赋能共同富裕的分配正义,促进数字化生产资料共享;三是赋能共同富裕区域平衡,带动全国区域、城乡协同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提高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更高层面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自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比如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技术的革新,将进一步催生智能化精神产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避免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粗放使用,同时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并将智能、绿色等高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力要素的创新配置,带动新能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新技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和平发展。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球先进生产要素的交互融合。从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技术成果来说,高新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拓宽了人类文明交流的渠道和形式。从这两个层面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扩大人类交往,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洪银兴: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种物质技术基础就是生产力基础,进一步说是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产生并取得胜利。但是,社会主义不能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最终建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水平超过资本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是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按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要有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意味着,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就要以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赶上并最终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就需要我们的生产力尤其是处于国际前沿的生产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从现代化角度讲,发达的生产力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现代生产力。其实,先进社会生产力是动态的概念。100多年前的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机器大工业,现在则是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不可否认,我国在科技和产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产业高端化水平上。因此,我们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尽快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新质生产力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力量
记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什么样的生产力基础?
孙景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的目的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相应地,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生产的先进,而且体现在精神财富生产的先进。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互交织、深度融合,将精神财富创造和物质财富创造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把实现人民的精神富有与物质富足并列在一起作为社会生产的目的,在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同时,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记者:怎样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意义?
田德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创新人才培养、改善民生等,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乔晗: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海探测等战略性前沿科技领域,通过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计划进行战略投入。这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而且加速了科技成果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进一步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开放展现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创新上,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的兴起为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提供了新平台,通过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推动国际规则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记者:以全球视野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新型生产关系的建构提出哪些要求?
孙景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只有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定位中国发展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研究和制定务实举措,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因此,要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力量对比的格局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向,从而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记者:怎样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孙景宇: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我们要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促进开放创新,同时在开放创新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技术只有依托产业链供应链,才能转化为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也随之重组,要寻找各国发展利益的结合点深化互利合作,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的过程中,要基于不同国家的国际立场和战略选择,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诸领域深入布局,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赢得历史主动,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拓展空间。
田德文:新质生产力通过强调创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开放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
(《中国教育报》记者 韩晓萌 李萍)